——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
儿科主任董艳
无垠的沙丘,苍劲的胡杨,辽阔的戈壁滩,流淌的玉龙河水……2023年5月,在人生三字头的最后一年,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医生董艳踏上了南疆之南,这片她心驰神往已久的土地。
从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儿科的第一天起,董艳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北京援疆精神。
在这一年中,董艳和昆玉人民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一起迎难而上,重启儿科门诊,最大限度地扩展儿童疾病病种的诊治范围,实施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降消项目,带领科室与北京友谊医院合作开展儿童支原体肺炎免疫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微信服务群和家庭医生团队,组织筹建儿保中心、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致力于为昆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与此同时,她也深深地爱上了昆玉,和这里的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董艳把在援疆工作中的丰硕收获以及对昆玉的情谊写成了一首《援疆情》,回到北京后她时常哼唱起这首歌,回味在边疆挥洒汗水的日子,鼓励自己勇往直前,守护生命、救死扶伤,为祖国医疗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心向边疆 迎难而上
2022年年底,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接到了援疆任务。时值年末,科里工作多、人手紧张,而董艳自己也有一堆事儿,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如果她去援疆,两个孩子只能由爱人照顾。尽管如此,董艳仍毅然主动请缨奔赴南疆。在她心中,对祖国边疆始终有一份别样的向往之情。对她而言,援疆是一种使命,一种历练,也是一种情怀。
初到南疆,生活上的不适应一拥而出,日照强、气候干燥、常年风沙、食物辛辣,皮肤干浑身痒,一度还感染了新冠病毒,外加牵挂千里之外的家人,彼时,董艳的身心状态都不太好。
但最让董艳不适应的还不是这些。来到昆玉市人民医院后,她发现,医院儿科医疗资源紧缺情况远远超出预想,没有坐诊医生,儿科门急诊处于停诊状态,没有独立儿科病房,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更是空白,辖区儿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供给严重不足。
医疗条件有限,语言沟通有障碍,更让人发愁的是,当地群众意识差,往往是孩子都病得很重了,才会去医院。还有的家长几乎没有医疗常识。
让董艳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得了普通感冒的孩子拖到比较严重时才来到医院,问诊时家长说之前在私人诊所注射了庆大霉素。董艳当时非常震惊,不是因为这个病例有多疑难,而是当地人在认知上的匮乏,实际上,因容易造成肾毒性和耳毒性,庆大霉素早已不允许给儿童使用。此外,贫血和佝偻病的孩子在当地也特别多见。有的孩子因为缺钙造成鸡胸,甚至整个都变形了,家长却不知道,还以为是发育的问题。
来昆玉前,董艳和同事们从未想过会是这种情况。她们意识到,此前计划的方案不适合当地的实情,应该先满足基本公共卫生需求。于是,董艳将她在北京“坐堂行医”的服务模式转变为适应儿童健康管理的“综合、连续、协调”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她深度参与了600余名儿童体检工作,开展健康随访和上门访视等工作。向患儿家长公开个人联系方式,随时接受电话咨询,初步建立了重点干预儿童的家长微信群,连续性跟踪就诊儿童健康状况。多次开展“走向最边缘”义诊活动,走进校园科普健康知识,并自愿成为一名家庭医生,签约贫血降消项目的儿童。
通过实施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降消项目,在当地筛查出需要铁剂补服儿童近400人。董艳和同事们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儿童贫血健康档案,他们还联系企业捐赠右旋糖酐铁,举办贫血降消和家庭医生签约仪式,对缺铁性贫血儿童进行3个月铁剂跟踪补服,力争通过3个月的努力能够基本实现全国首次县域内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阶段性消除,并总结提炼服务和管理模式,争取在和田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援疆期间,董艳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目标,并一一落实,包括通过儿童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儿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融合,在十四师地区探索实践“医防融合、连续协调”的儿童医疗与健康服务机制,赋能儿童健康成长。重启儿科门诊,满足儿童基本医疗和部分急危重症服务需求。利用自身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扩展儿童疾病病种的诊治范围,实现了0-18岁儿童全年龄段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并成功救治新生儿低血糖、过敏性休克、不明原因晕厥、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例危急重症患儿。规范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带教查房50余次,教学讲课40余次,危重症抢救10余次。同时,陪同产科开展高危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健康评估及救治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艳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知晓,大家信任她也依赖她。今年4月,昆玉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了一个重症肺炎患儿。在常规抗炎治疗一段时间后,孩子还是高热不退,结合胸片结果,需要做支气管镜灌洗。昆玉没有条件,要灌洗就必须转到和田或者乌鲁木齐的医院。但孩子父母不想转院,他们说信任董艳,因为她是北京来的医生。
面对家长恳切地请求,同时考虑到孩子才6岁,而支气管镜灌洗过程很痛苦,董艳拍板决定更换治疗方案,放弃支气管镜灌洗,调整用药。两三天后,孩子的体温就降了下来。而后董艳又开出配合吃中药、做中医推拿的方案,一周后再拍胸片显示已恢复得很好。
孩子痊愈后家长特意送来了锦旗。董艳接过被焐热的锦旗的同时,也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感谢和信任。
在援疆的这一年中,董艳不止一次感受到这种温度。走在街上,时不时有路人跟她打招呼,“您是董大夫吧!”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无比暖心。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入疆期间,董艳曾一度因为患病返回北京做手术。那段时间,她仍心系十四师儿童,在网上开展远程工作指导和问题咨询,成功指导救治多例重症肺炎、不明原因抽搐、哮喘持续状态等疾病。
这个插曲也让董艳意识到,解决具体病例之外,也要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针对科室科研薄弱现状,董艳带领科室和北京友谊医院合作“儿童支原体肺炎免疫方面研究”项目,并合作申报一项兵团课题,以此带动科室科研发展。
针对儿童保健学科缺失的问题,董艳和团队同事组织筹建了第十四师儿童保健中心,设计了标准化计划免疫门诊、生长发育监测室、听力、视力、智力、心理筛查室、儿童营养评估室、骨密度检测室等儿童保健功能区。在医疗领队和师市工作队的鼓励下,向前指申请建设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后期设施设备的配置、人员的培训等工作支出,同时协调儿科人才引进工作。
针对师市辖区医学教育资源缺乏、人员培训碎片化等突出问题,董艳参与筹建了“北京市援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完成了3个月课程开发,带出16位“毕业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尽管完成了多项工作,但董艳始终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结束前夕,董艳向组织部申请延期一年,希望继续完成后续工作。她曾几次找到领导,但出于她的身体情况领导并没有同意。
援疆工作结束,返京时刻,董艳和同事们恋恋不舍。这一刻,董艳对“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这句话有了最深切的体会。带着这份感动,她创作了一首《援疆情》,歌词中写道:穿越无垠的山海,闪烁的万里冰川,只因你浩瀚的乾坤拨动着我的心弦;穿过荒芜的沙丘,流淌的玉龙河水,只因你散落的光芒摇晃着我的梦想。